辨析并验证PicoScope的波形触发率和刷新率

前言

示波器的波形触发率和刷新率经常被提及,却往往让人混淆,摸不清头脑。这对好兄弟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,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本文将以简单直观的方式区分他们,并借助PicoScope内置的信号发生器来验证自身的这两项指标。

波形触发率

示波器的核心部件是ADC模数转换,模拟信号转成数字信号的过程一直在发生,但是每时每刻都把数字波形传输到屏幕上根本来不及,尤其是在采样率大的时候。因此示波器实际上只传输一小部分数字信号用于显示和测量,那么到底传输哪一部分呢?这就得依靠触发:以最简单的边沿触发为例,当波形的电平穿过上图的黄色小点时,示波器就会产生触发,并且把这个时刻前后一段时间的数字波形传输到屏幕上。

两次触发之间示波器不能采集或记录任何数据,这段时间叫做“死区”。示波器在普通的模式下死区非常大,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计算,假设我们以1GS/s的采样率采集了1us波形,产生的数据量1KS,把这1KS数据传输到上位机处理、显示出来,需要花费100us,完成之后才能采集下一个1us,这样示波器的死区竟然高达99%。即使处理、显示时间缩短到10us,死区仍然有90%。

有什么办法能够缩小这段死区吗?有。就是采集完成的数据先不忙传输到上位机,缓存下来,然后立刻开始下一次采集。等到缓存积累满了,再一次性传输到上位机显示。这就是中高端示波器所谓的“快速触发”、“分段触发”或者“顺序触发”模式,他们说的都是一回事。

在PicoScope软件中,打开快速触发模式Rapid,采集10组方波边沿,之后屏幕上不会立刻刷新波形,而是等到10组都完成后,采集停止。通过波形回放可以逐个浏览这10组波形。

在这种模式下,示波器的死区可以做到最小,但仍然有极限。手册表明,PicoScope的最小触发间隔:在最大的采样率,8bit时可达到1us,换句话说最大的波形触发率是100万次/秒。

这一指标真实与否呢?我们不妨验证一下。思路是:用PicoScope自带的信号发生器,产生100个连续的脉冲,间隔1us,快速触发的段数也设为100,如果示波器恰好能够完成这100次触发,没有漏掉任何一个周期,就说明最小触发间隔确实达到了1us.

设置信号发生产生1MHz的方波,打开信号源触发,触发方式为手动,每次出发产生100个周期。把示波器时基调整到20ns/s,触发模式改为“快速”,点击运行按钮。此时示波器应该处于等待触发状态,按下信号源的“触发”按钮。正常情况下,示波器的状态应该会从“运行中”变为“停止”,说明100次触发完成了。

实际上,如果我们多试几次,大部分情况下,按一次按钮无法完成触发,需要再按一次按钮。这说明,以1us为触发间隔,示波器会漏掉一些周期,无法100%的达到标准。

我们把信号频率略微降低,到900KHz,即触发间隔1.1us,发现按一次按钮即可完成100次触发的概率大大提高了,但仍然不是百分之百。通过反复调整实验我们可以找到100%无遗漏触发的频率大约在850-900KHz之间。也就是说PicoScope实测的波形触发率在85万次/秒以上。

值得一提的是:“快速触发”这项功能只在各个厂家的中高端示波器上配备,如Tektronix将其称之为FastFrame技术,只在定价10万元以上的DPO5000系列以上,才有这项功能。而PicoScope从2000元到10万元以上的所有示波器型号均标配这一触发模式。对于精准捕获偶发信号、采集大量窄脉冲等测试场景很有价值。

波形刷新率

上面聊完了波形触发率,再来看看波形刷新率,也有厂商称之为“波形捕获率”。它和波形触发率不同,是示波器实时运行状态下的指标,也就是说要把数据的传输、处理、显示统统考虑进去。普通模式下,这个速率不会很高,实际上只要波形的刷新率大于1秒50次,肉眼就难以分辨了。而我们看到示波器数据手册标称的波形刷新率动辄几万次,这是怎么回事呢?其实,最快的波形刷新率都是在快速余辉模式下实现的,这种模式下,示波器捕获的波形会快速地叠加在屏幕上,形成余辉,这么做的目的是不漏掉偶发波形,能看到异常的发生。

 

快速触发模式的触发率虽然很快,但是毕竟不能长久,一旦缓存满了就不得不停下传输和显示数据,如果异常波形发生的概率不高,用快速触发模式仍然可能抓不到。

而使用快速余辉模式,就可以在捕获率相对较高的情况下,持续地运转,一旦有异常信号发生,就会叠加到屏幕上,游离在正常的轨迹之外,再也跑不掉了。

PicoScope 5000系列标称的波形刷新率是13万次/秒,这个速率低于最大触发率,但是也远高于普通的情形了。如何验证这一指标的真实性呢?我们还是用内置的信号发生器,思路是产生10个频率步进变化的正弦波,每次触发过后数一下余辉的轨迹中是否有10个正弦波叠加在一起。

逐步降低频率步进的时间间隔,直到无法完全捕获10个正弦波,零界点就是PicoScope能否支持的最小捕获时间间隔,也就是捕获率的倒数。

设置PicoScope内置信号源产生1MHz-2MHz的正弦波扫频信号,频率步长100KHz(共11个频点),扫频间隔先设为100us,打开手动触发。示波器调整到余辉模式,选择“快速”余辉模式。时基调整到100ns/div,恰好能够看清波形轨迹。此时按一下信号源触发按钮,屏幕上会显示捕获的波形曲线,我们数一下不多不少整11个。把扫频间隔降低到10us,按一下停止按钮,再按运行,触发信号源,大部分时候仍然能够捕获到11个波形,然而多测试几次,偶尔也会发生无法捕获完整的情形。再进一步降低到8us,无法捕获完整的概率又增加了一些,大约有一半情况下能成功。再降低到5us,还是能够出现完整捕获的情况,但是概率已经变得很低了。降低到2us则几乎无法捕获,或仅能捕获到少量几个周期。

由此我们大约可以测算出,8us-10us的触发间隔,即10万-13万次/秒的刷新率是较为可靠的,20万次/秒的刷新率或捕获率偶尔也能实现,但是无法保证大概率成功。实际上,PicoScope或者其他品牌高端的示波器产品,都借助PC来进行波形处理和显示,而PC的每时每刻的处理速度都受到其他程序的影响,因此波形捕获率不是一个恒定的数值,我们只能大约确保它在一个区间之内。

小结

本文区分了示波器的波形触发率和波形刷新率(捕获率)两种概念之间的差别,并且在不借助其他仪表的情况下,利用PicoScope内置的信号发生器,完成了这两项指标的自我验证,结论表明PicoScope数据手册所载的指标是可靠真实的。

 

 

2019年11月12日 16:05